东汉铸造了哪些五铢钱?
东汉初,经济基础薄弱,社会动荡,币值混乱,半两钱、西汉五铢钱、王莽的货泉和大泉五十等,杂混在民间流通。建武十六年(40)才铸造五铢钱,称为"建武五铢"钱,制作精致,文字书体规范。 金五铼(西汉) 随着政治、经济形势的不断变化,东汉后期,桓帝之后,通货膨胀严重,开始流行"磨边五铢rdquo;、"剪边五铢"和"缝环五铢"。这些货币均不是法定货币,是私铸者利用五铢钱,磨郭取镕,剪凿,谋取私利的行为。 磨边五铢、剪边五铢和绠环五铢钱的流通,直接导致了经济混乱、物价昂贵,人民生活贫困。灵帝中平三年(186)改铸"四出文五铢"钱,从方孔的四角各模铸一道阳文直线抵达外郭,用来区别旧钱。献帝董卓初平年间(190~193)铸造董卓无文钱,又称"无文钱"、"钱",制作粗劣,钱形小而薄,文字、外郭模糊,实际也是一种"五铢"钱。董卓 无文钱是东汉的最后一次铸钱,流通区域狭小,仅限长安、洛阳一带。 西夏钱币受宋钱影响较深,形制大小接近宋钱,铜、铁并铸,有篆、真对钱,以通宝、元宝、重宝作为钱名,多为年号钱,币值有小平、折二。西夏钱币虽然数量不多,但品质较好。 西夏钱币钱形规整,大小、轻重、厚薄、轮郭大体一致,文字秀美,有两种钱文,一种是西夏文,也称"屋驮文";另一种是汉文钱。 西夏文钱币的铸行早于西夏汉文钱,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铸量较少,存世罕见,后来汉文钱和西夏文钱并铸。仁宗天盛之后,只铸造汉文钱,并铸有铁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