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用普通品经过加工成为珍 品,这种加工只需局部实施,留下的破绽较小,是作伪者惯用的伎 俩。一般改刻有以下几种手法:
第一,直接在钱币的面、背添刻阴线的文字或符号,多见于半 两、五铢钱。可以从文字风格、铜色、特别是是否有刀痕这几方面 人手加以辨别。 第二,利用铸铜时的流铜加以改造,随其形刻成星月、文字,但 位置大多不正。 第三,利用真钱上的文字改刻。如“齐大化”刀币,比较多见,作伪者利用质地厚的齐大化,保留其首尾两者,中间改刻为“返邦枨大”,这样二字刀变成六字刀,其价值陡然上升。但细察之,文字 偏挤,有时笔划四周会低凹一些,显得不太平整。刻字处必定要做 假锈掩饰。至于方孔圆钱,作伪者往往利用字形相近或相似的钱 币改刻,如五铢改刻三铢,大唐通宝改为大齐通宝,嘉祐元宝改刻 成皇祐元宝,景德元宝改刻成景福元宝,如用改刻后的伪钱和原钱 相互比较,原钱的本来面目则依稀可辨。 第四,将文字铲去,使钱币具有更高的价值。如将至正通宝背 八思巴文铲去,成为光背,将大中通宝当十、洪武通宝当十的背文 铲去,将天国太平背圣宝小平钱的“天国”铲掉,则成横读“太平”背 “圣宝”。作伪者往往在铲字处作伪锈或包浆,成为可供辨别真伪 的线索。除以上这些改刻手法外,还有利用铜镜改刻钱币的,但只要熟 悉古钱的形制、文字,这种古怪的伪品是比较容易辨别的。 另外,有一些淸代“雕母”伪品比较难辨别,有的是民国初年一 些原清钱局的雕工仿制,因此更不易判断,但从所用的铜质、文字 以及认真程度还是能够有所区别的。 嵌补也是伪作钱币的方法。主要有两种做法:第一用于合背钱。所谓合背即两面均为钱文。一般这类钱币 较少,作伪者把两枚同样大小的钱币磨薄,粘合在一起,细缝施以 松香或漆,粗看似乎无懈可击,实则只要往桌上轻掷一下,即有破 哑声,作伪之处显露无遗。 第二为挖补,即将适合改造的普通钱币,挖去钱文中的一、两 个字,然后用其他钱币上小钱文补上,成为一枚珍稀的钱币。但有 两点可疑之处,文字风格不统一,补人的文字与原来的文字不是一 气呵成的,因此总有一些别扭之处;挖补所留下的痕迹或用假锈掩 盖,从中可以观察到一些蛛丝马迹。嵌补作伪烤也可以用现代科技的探伤仪器进行识别鉴定古钱的真伪还有另外三个重要的方面,即锈色、铸作、文字。辨别锈色是鉴定每一枚钱币都要碰到的问题。几乎每种作伪 方法,最终都要用伪锈来掩饰痕迹。提高辨别伪锈能力,可以说是 钱币鉴定的关键。铜锈一般是指铜钱表面形成的一层氧化物。铸 造年代的远近、入土时间的长短,地理、地质条件的不同,所形成的 氧化层程度也会不同。--般自然锈由铜胎内部发生,形成于钱币 的表面,质地坚硬牢固,外观呈小颗粒状或块状,有的还形成氧化 铜结晶体。自然锈分布自然,用一般的物理方法如指甲、刀刮削难 以剔除。钱币真锈的色彩十分丰富,有绿色、兰色、紫色、红色、乳 白色、铁锈色、黑色等,色泽亮丽。观察锈的真伪,先要了解做假锈的方法。一般做假不外乎两 种方法,即物理方法和化学方法。 物理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第一,用漆与颜料拌和涂在伪钱上,做得好的几乎可以乱真, 但时间一长,容易脱落。 第二,用松香或胶水与颜料拌和做假锈,效果没有第一种方法好。 第三,用真的铜锈粘在伪币上,粗看上去硬绿满身,稍一疏忽, 即会上当受骗。 化学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第一,将加工好的伪钱放人土中,保持潮湿,或放在半干半湿 的地方,使其自然生锈。所费时间虽长,但可使外观极似真品。不 过用力磨擦,仍会剥落。 第二,将伪钱浸在醋中,加入硫酸铜,这种伪锈带有鲜明结晶 状的绿色。 第三,将伪钱浸人硫酸溶液中,短时间就会生锈,但铜钱上的 小砂眼会被腐蚀成一个个小坑,较易识别。 第四,取极细的铜屑,和上硝酸、颜料,涂在伪钱上,这样产生 的铜锈比较牢固,但缺乏神采。 不论是物理方法还是化学方法,所做出的假锈都不是自然产 生于铜胎。化学方法虽然能够做出真锈,但靠的是在短时间内人 工催锈,因此多浮于钱币表层,质地疏松,而真锈却层次多,色彩自 然,质地硬。 传统的钱币学把钱币的外观分为“生坑”和“熟坑”两种。生坑 是指新出土不久,表面氧化严重的钱币。上述做假锈的方法一般 针对生坑而言。而熟坑是指钱币经过长期的流传、把玩,钱体自然 生成的一层褐色或黑褐色的表层。行内一般称其为“包浆”。伪造 假包浆也是做伪币的重要手段。传统的作伪方法有以下几种: 第一,将伪钱用火煅烧,取出后快速冷却,其表面会产生黑色, 经常抚摸把玩,过一段时间,色泽逐渐光润;或用布沾上油脂反复 搓擦,也有很好的效果。 第二,将伪钱用酸性溶液浸润一、二日,取出便现黑色,再如前 法炮制,色泽与真钱相似。 第三,将伪钱放在油烟、煤烟上熏黑,再上蜡打光;或放入煤 堆,日久天长也会形成一层黑色包浆。但用水冲刷会显露铜质本 色。 铸作(包括铸造和形制)的鉴别是钱币辨伪的一个重要方面。 前文已经谈到过我国钱币的铸造有两个阶段,唐以前采用的是范 铸法,唐以后则用母钱翻砂法。按造型材料区别,范铸法分为三 类:陶范、石范、铜范。陶范是最早出现的方法,起初应是一范铸 一钱。战国开始使用后两种方法。方足币的石范上刻有两枚钱币 型腔,即一范两钱。而刀币石范一般能铸造三至五枚。早期的铜 范仅见于齐刀和蚁鼻钱。齐刀铜范采用的是立式叠铸技术,并不 直接用于铸钱,铸钱时仍需翻制泥陶范。蚁鼻钱铜范则直接用于 铸钱,最多铸钱数量可达六十多枚。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仍使用上述三种方法,由于钱币形制均为方孔圆钱,铸造工艺也有很大提 高,因此一次性铸钱最可达数百枚。隋唐开始使用的母钱翻砂法, 在明代宋应星的《天工开物》中有详细的记载,其大致的工艺流程 为:先用四根木条作空框,中间填土,这种土是用土砖末和炭灰筛 细后得到的,上面放置一些母钱,再把同样一框合在上面,随手覆 转,母钱落在第二框上,完成十余框后,在各框内开出浇铸道,用绳 固定框模,即可浇铸。一般母钱用锡、铜精铸,由中央颁发到各地, 各地据此铸造。母钱由雕母作模浇铸而成,雕母是在一块铜坯上 人工雕刻而成,据说,现存最早的雕母是南京博物院所藏的明嘉靖 通宝当十。此外铸币成色也是从铸造方面考察钱币真伪的一个方 面。如隋五铢呈青白色,原因是青铜合金中锡的比例较大。明清 两代黄铜铸钱极盛,几乎排斥了青铜。总之,每个历史阶段都有其 铸币工艺特点,反映在钱币上也各有不同,因此了解铸币的方法, 对于提高辨伪能力是很有帮助的。 形制包括古钱的外形、大小、厚薄、轮郭宽狭、穿孔大小、肉质 粗细、文宇髙低,边缘部位的加工等。先秦时期的钱币分为布币、 刀币、圜钱、楚货币四个系列。布币比较轻薄,齐币大而厚重,相比 之下明刀薄小。園钱多为平背,燕齐两国的方孔圆钱有郭,三晋地 区则没有。秦汉时期的四铢半两有郭,其余都没有。汉武帝以前 的钱币,铸成后一般不锉磨加工,所以边缘常有锯齿状凸起及浇口 的痕迹。布币的浇口在首端,刀币的浇口在刀环下。圜钱的浇口 呈刀切状。而伪币的铸造不同于古代铸造,因此在外观上必然有 不同之处。汉以后的钱币大部分周边经过锉磨加工,其痕迹多与 钱缘成平行状态,明清时的铸钱面背也经过打磨处理,所以钱体常 有锉痕。五铢钱一般呈深峻、狭缘,因此面背轮郭文字均凸出清 晰。隋唐五代时出现了宽缘钱,并且小平钱趋向浅平型。上述形 制方面的特征,都是钱币鉴定中不可忽视的依据。 先秦时期的钱币上就出现了大量的文字,用来标明币值、地名等。不论钱币的形制如何改变,文字始终是无法替代的。不同时 代的文字各有其不同的风格,这是利用钱文进行鉴定的基础。无 论后人如何摹仿,在手势、运笔、力度诸方面总有一些差异。先秦 的钱币文字一般笔划很流畅、布局自然,并有一些刀刻笔意。但大 多数伪品的文字都显僵硬、呆板,伪造者对先秦文字结构缺乏必 要的了解,依样画葫芦,笔划走形。秦汉以后的钱币文字真、草、 隶、篆、行五种书体俱全,因此必须具有一定的书法基础,对各个朝 代书风有所了解,特别要区分古代与近现代人书体风格的不同,这 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鉴定钱币真伪还可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破损性化学成份分 析,无损伤性成份分析,但有很大的局限性,且只能在实验室中进 行,大多数人可望而不可及,没有普遍意义,因此这里就不详细介 绍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