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约在商末周初,中原地区首先出现了原始布币,它由农具铲缩小演变而来,有的首部中空,称为“空首布”。随着社会的变革,商品贸易的发展,货币的需求量大大增加。春秋时期青铜铸币出现,其形式为空首布。通行于东周王畿之地,有平肩和斜肩的弧足空首布,一直沿用至战国时期。同时,晋国出现一种耸肩尖足空首布,山西侯马晋国铸铜遗址发现了大量此类货币的钱范。此外,郑、卫、宋、韩等国也流通东周王室的空首布。空首布或有一些币文,少则一字,多则四、五字,共有一百多种,内容一般为地名、天干地支等。战国时期除空首布外,还出现了首部平实的平首布,种类颇多,一般有方足布、尖足布、圆足布之别。主要在韩、赵、魏、燕和秦国流通。楚国北部通行一种体形狭长的平首布,大型的称“殊布”,小型的由两枚四足相接,称“连布”。赵国铸造了一种“三孔布”,圆“东固”右首 首、圆肩、圆足,首部及二足各有一世稀少,近年来仅发现五十余枚。
刀币是与布币同时代的靑镉铸币,由实用的“削”滇化而成,形如刀状,柄端有圆环。齐国流通的刀币,形制厚大,称作齐刀,面文二:至六宇不等,诸如齐大化、齐之大化等。大化又释为法化、大刀’多土于山东地区。燕国流行的刀币有针首刀、尖首刀、明刀、博山刀等。针首刀的形制单薄,首部尖而长,尖首刀形制较薄,刀较宽.首部短。明刀因其币文而得名,近年来许多研究者认为“明’'’宇应释为燕。明刀呈弧形或磐折形,背文复杂,铸行及流通时期较长,13前出土的数量很多,可以说是存世最多的一种刀币。博山刀为燕将毅破齐时莒地所铸的明刀I也称齐明刀,存世颇少,伪品较多。 赵刀为赵国通行,体制呈平直形’又称直刀,刀文有白人、成白、甘丹、晉化等。战国时期三晋及秦地还铸行一种圆形青铜铸币一圃钱币:这是一种圆形圖孔钱,易于携带存放。现见有垂垣一斩、垣、共屯赤金、共、襄阳、离石、安蛾、半貴、东周、西周等,除垣字钱外,其余均为少见。在此基础上秦、齐、燕等国铸行了方孔圆钱。秦国有两出钱,半两钱,齐国有篇化.餚二化、嵫四化、16六化等,燕国有产化、明化、明四钱等,方孔圚钱的出现为泰最终统一货币莫定了基础,南中国的楚有其自成一体的货币制度,最具特色和代表性的钱币即为一种的蚁鼻钱,俗称鬼脸钱,出土地点主要在江淮流域。面文阴刻,主要有贝、圣朱、君等秦始皇统一中国,废除了形态各异的六国货币,以外圆内方的半两钱为全,国的法定货币。半两钱自战国起始,到西汉武帝时废止。在众多的半两钱中,要对秦半两进行具体的断代并不容易,据研究,秦半两较厚重,文字挺直,铸作规整,重量大约8克左右,与秦代量制基本符合。战国时期秦国发行的半两钱币,钱体厚重,文字古朴,钱形和钱孔都不甚规整,钱币面背直径不一,反映了早期半两钱的特点。这类半两钱比较少见,颇具价值。 秦末大规模的战争,使社会经济受到严重的破坏。汉高祖刘邦统一全国后,实行令民铸钱的货币政策,使半两钱急骤减重。这种民间私铸的半两钱币,肉狭穿大,有的小如榆荚,称为“荚钱”。吕后时期又铸八铢半两,重约2.2克,1986年江苏徐州楚王刘郢墓出土了 7万余枚半两钱,应当包括八铢半两。汉文帝五年又推行四铢半两,一些四铢钱上出现文字或符号,其中的日人千金半两、太常半两、卷云纹半两等均为稀见品。汉武帝建元元年开始铸行三铢钱,分无郭和有郭两种,发现的数量较少。武帝元狩五年起开始铸造五铢钱,起初由郡国铸行。元鼎二年开始铸行赤仄五株,以一当五枚郡国五铢,由中央政府铸造。元鼎四年,汉武帝专令上林三官铸五铢钱,禁止郡国铸钱,货币铸行权由中央政府控制。五铢钱制正式确立,一直延用至隋代,在中国钱币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西汉宣帝时曾经铸造过一种相当精美的小五铢钱,具 有相当的数量,当是一种流通的货币。东汉末年灵帝时铸四出五 铢钱,或有鎏金,较易识别。此外还大量流通所谓的埏环钱和剪凿 钱,反映出东汉货币经济的衰落。 西汉晚期,主莽篡权夺位,建立新朝。他执政期间进行了四次 货币改革。第一次在居摄二年,铸行大泉五十、一刀平五千、契刀 五百三种,一刀平五千的一刀两字以黄金错成,因此也称金错刀, 发现数量较少。第二次是在始建国元年,推行小泉直一和大泉五 十。第三次在始建国二年,推行“宝货制”,规定金货一品、银货二 品、龟货四品、贝货五品及包括小泉直一和大泉五十在内的六泉十布。六泉十布能够集全者屈指可数,六泉中的壮泉四十、中泉三士存世稀少,堪称精品,历代集币家对此孜孜以求。第四次在天凤元年,铸行货币和货泉。王莽执政时期还铸行一种大面额钱币即著名的“国宝金匮直万”,存世仅2枚。虽然,王莽的币制改革和他的托古改制一样以失败而告终,但遗存下来堪称千古一绝的新莽钱币却给人以无尽的回味和感叹。东汉以后,魏、蜀、吴三国鼎立。曹魏实行实物货币政策,魏明帝时恢复铸行五铢。蜀汉铸行直百五铢,后币文简化成直百、直一,同时还流通世平百钱、太平百钱、太平百金、定平一百等,其中尤以直一和世平百钱为珍品。孙吴铸行大泉五百、大泉当仅二枚存世。西晋时期是我国历史 上一个短暂统一的时期,沿用五铢及剪凿小钱,东晋行用吴国旧 钱,吴兴沈充曾铸行过一种称为“沈郎五铢”的小五铢钱币,此外还 有一些五金、五工、五五小钱。十六国时期,四川成汉李寿铸行了 中国最早的年号钱“汉兴”,有直读和横读两种,横读较少。后赵石 勒铸“丰货”钱,钱文属吉语,铸量不多,发现数量较少。凉造新泉 是前凉政权铸行的钱币,近年来西北地区屡有出土,但数量颇少。 夏赫连勃勃真兴年间铸有太夏真兴钱币,或有鎏金者,存世极少。 南北朝时期中国历史又经历一 大动荡,南朝宋元嘉七年铸 四珠钱,孝武帝时铸孝建四株及大明四铢,大明四铢仅发现二枚: 宋前废帝时铸有永光、景和及两铢钱,由于永光、景和年号存在的 时间不到一年,二种钱币存世很少。梁武帝时铸一种无外郭的五 铢一‘公式女钱,后又铸行五铢铁钱,背四出文,发现数量较多。 梁敬帝太平年间铸造二柱五铢钱和四柱五铢钱分别一当十、一当二十。陈天嘉三年铸五株,太货六铢,后者制作精丽,币文优美。 北朝北魏太和I'九年铸行太和五株,分为大字小字两种,前者少见。孝庄帝时铸永安五株,背的形制有三种,以背穿上“土”字少见,此钱延续铸行到东魏、西魏时期。北齐天保四年铸行常平丑铢,北周保定元年铸行布泉,钱文为玉箸篆,建德三年铸五行大布,大象元年铸永通万国钱币。北齐、北周所铸钱币均以规整的制作、秀丽的币文而著名,因而为历代藏家所推崇。 隋代统一全国后,文帝杨坚大刀阔斧地统一货币,铸行五铢钱币。隋五铢币文承袭汉五株,但风格却不尽相同。文字竣深,字狭缘宽,从外观看,铜色清白,“五”字交叉,左面近穿孔处有一竖划,这是陏五铢独特的标志。唐武德四年开始铸行一种面目全新的钱币一开元通宝钱,从此中国钱币改变了以重量作为钱币的名称,半两钱制结束,取而代之的是通宝、元宝、重宝。唐髙宗乾封元年,铸行乾封泉宝,历时一年即停止,此钱发现较少。安史之乱时,史思明攻占洛阳,铸行得壹元宝、顺天元宝两种大钱。乾元元年唐肃宗推行乾元重宝小钱,次年乂铸行外郭为双圈的乾元重宝,每百钱重1100克。 武宗会昌五年铸行会昌开元,每枚钱的背面均铸有州名.如京、洛、益、梓、昌、扬、荆,襄、蓝、越、宣、潭、洪、兖、广、润、郛、平、兴、梁.福、桂、丹、永、并等。其中尤以穿左广、穿右福、永、蓝背三云、背大王者珍稀少见。唐懿宗咸通十一年曾铸行咸通玄宝,不久停铸,存世极为罕见,号称唐钱第一珍。 五代十国时期中国又一次进人了动荡时代。割据势力众多, 造成钱制复杂混乱。后梁铸钱存世有开平通宝、开平元宝,发现仅二枚,真伪尚有疑问。后唐铸行天成元宝,发现极稀。后晋,天福元年,从存世的情况看,版别复杂、制作粗劣。后汉铸行汉元通宝,背有星月纹者较少。后周铸周元通宝,制作规整,数量较多。 十国时期楚国铸天策府宝、乾封泉宝,前者或有鎏金者极罕见。南汉铸行乾亨重宝、乾亨通宝。闽国铸开元通宝、永隆通宝、天德重宝、天德通宝,大多传世很少。前蜀铸行永平元宝、乾德元宝、通正元宝、天汉元宝、光天元宝、咸康元宝,其中永平元宝罕见。后蜀的大蜀通宝、广政通宝发行量稀少,特别是前者被后世视为珍品。南唐铸有大齐通宝,存世仅2枚,保大元宝至今发现不足10枚,唐国通宝,钱文篆书,真书成对,这是首次出现的对钱,大唐通宝、开元通宝、永通泉货等。此外割据幽州的刘氏政权铸有永安一十、永安一百、永安五百、永安一千、货布、顺天元宝、应圣元宝、乾圣元宝、应天元宝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