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治、光绪两朝钱币铸造都不是很正常,因为铸钱亏损等一系列 原因基本上处于勉力维持的状况,同治时不少钱局因无力铸钱只有样 钱存世,即便是铸钱的钱局,质量也是出奇地差,不仅铜质差,大小、 轻重都参差不齐,文字也粗劣。光绪通宝的质量-再减轻,民间多讥 喻为“局私钱”、“光片钱”、“沙壳子”。光绪十五年,张之洞在广东用 机器制作机制币获得成功,遂得以在各省逐步推行。1908年,年仅2 岁的宣统皇帝即位。当时先进的机制币已经取代了传统的翻砂铸币, 全国各省局几乎都停铸钱币,仅户部所属宝泉局继续鼓铸铜钱,算是 对那些顽固守旧派聊表安慰而已,圆形方孔钱的衰亡,是整个制钱制度的衰亡,这个过程从咸丰时 已经掲开了序幕。咸丰大钱的失败,深刻揭示了明清两代制钱业的动 荡不安和难以为继。一方面,鸦片战争后,外国货币大量涌入我国,国 内原有的自给自定的封建经济遭到破坏,以封建经济为基础的制钱制 度也失去了依托。另一方面,由千清钱种类繁琐杂乱,也使得制钱本 身的弱点日益突出。加之乾隆中期以后,银价上扬造成的银、钱比价 波动一直未能得以解决,铸钱不敷成本,使得我国以白银为本位的制钱雪上加霜。因而直至清末,方孔圆钱已经再也维持不下去了。
辛亥革命后,闽滇两省的割据军阀亦铸有少量的方孔圆钱。如云 南有“民国通宝”铜铁钱,铜钱有背东川小钱和当十大钱两种,以前 颇为珍奇,如今甚为便宜;铁钱则依旧较为少见。近年还新出现了数 枚“民国重宝”钱,制作粗劣,不过售价要在千元左右。福建省有“闽 省通用”和“福建通宝”小平钱,后者二文钱为圆形圆孔,根据钱背 穿右旗帜图案分五条旗、六条旗两种。福建通宝铸于1913年,这已是 中国最后的一种方孔圆钱。至此流传长达两千多年的方孔圆钱终于走 到了它的穷途末路,成为历史的遗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