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进步的象征 第三套人民币诞生 于三年困难时期,按照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的总原则,印刷技术、纸 张、油墨等完全摆脱了 对国外的依赖。尽管如 此,许多币种的印制如5元券“炼 钢工人”还被国际印钞界誉为最佳 钞票。
第三套人民币的面世,是我 国印钞技术取得突破性进步的客 观见证。 水印是印钞的尖端技术之 一,根据位置的不同又分为固定 位置水印、半固定位置水印和不固 定位置水印三种,其中以固定位 置人像水印的难度最大。经过艰苦 的努力,1961年在第一轻工业部 造纸局的协助下,保定造纸厂成功 试制了第一批满版水印的印钞 纸,并用这种纸印刷了第二套人民 币的棕色5元券。满版水印技术成 功以后,技术人员再接再厉,又掌 握了固定位置水印技术,并将这种 技术应用到了第三套人民币10元券(俗称大团结)上面。 印刷技术本身也十分关键。 为了印制第三套人民币,原计划从 国外引进先进的印刷设备,但这项 计划最终因为中苏关系的恶化而 搁浅。苏联方面将印钞中的关键技 术视为“仅次于原子弹的绝密技 术”,对我国严加封锁。在这种情况 下,1959年我国自行研制了“平凸 版多色接线印钞机”,攻克了一版 多色接线工艺的技术难关,随后又 研制成功了“一版多色双面凸版 间接印钞机”,这些成果在第三套 人民币中使用以后,我国的印钞技 术一步跨越了20年,直接跻身于 世界一流行列,正因为各项技术都 比较成熟,第三套人民币的发行 时间和流通时间都是最长的。 “红一角”’和“背绿” 周总理和人民币有着不解之 缘,第三套人民币中筋币的出现 就与他有着直接 的联系。 第三套 人民币的一角券 有三种图案,其 中最贵的是“枣红一角”,它目前已 经成为整个第三 套人民币中的龙 头,3500元左右; 其次是“背绿”, 2000元上下。目前的市场,而不包括这两种在内的整个第三套人 民币价格也不过1500元左 右。为什么会出 现这样大的差别 呢?主要原因在 于它们各自不同 的出身背景。 1962年4月20日,第三套人 民币1角券发行,正面图案是人们 去参加劳动的景象,正反两面的主 色调都是红色,设计方案中其名称 为“干部参加劳动”。周总理审定时 认为应该增加一种教育与劳动相 结合的,最好1角券就采用这个, 因为中小学生使用的多。根据总理 的指示,正式发行以后这张纸币的 名称改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 合”,同时设计人员重新设计了1 角券,将侧面像放成了正面像,并 且适当扩大了人物的比例,1966 年1月10日正式发行,名称也叫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但后来 在使用过程中发现,由于其背面的 绿色和2角券相近、容易混淆,有 关方面又将其背面颜色改成了橘 黄,1967年12月15日重新发 行。这样一来,第三套人民币1 角券就有了三种版别。由于“枣红一角”和“背绿”分别于 1971年 11月 和 1967年 12月逐渐退出流通,因 此它们的存世量是最小的,由此造 就了它们如今不菲的市场价格。 5人设计,两对夫妻 第一套人民币的设计开始于 1947年11月,由于解放区缺乏专 业设计人才,筹备组费尽周折才选 定晋察冀边区印刷局的王益久和 沈乃庸负责第一套人民币的总体 设计;第二套人民币的设计由罗工 柳、周令刊担纲。 从第三套人民币 开始,设计队伍大大扩大,除罗、周 两位教授以外,又增加了侯一民、 陈若菊和邓澎,这就是相对稳定 的、著名的5人设计小组。 这5人中有两对夫妻,每对负 责一项具体的工作。周令钊和陈若 菊负贡整个票面的纹样设计、总体 配置,侯一民和邓澎则负责人物和 风景设计,最后由罗工柳敲定、上 报中央。在这5人小组中间,集邮爱 好者最熟悉的可能是周令钊教授, 因为他采用中国古代界画技法设计 的“中国历代名楼”邮票和小全张图 案精美,富有文化韵味,给人留下了 深刻的印象。而对于字画收藏者而 言,罗工柳的名字也是让人如雷贯 耳的,因为他是著名画家。 人民币采用手工凹版雕刻印 刷,“凹版雕刻”被称为“钢板上的 素描”,因此离不开吴彭越、鞠文俊 等一些优秀的雕刻家。吴彭越先生 雕刻了第二套人民币53年版的1 角、2角、5角、1元、2元和56年版 的5元券的正面图案,其中最后一 项“延安宝塔山”是公认的杰作。除了第 三套人民币2角券以外, 其余币种的正面图案也全部出自 吴彭越先生的刀下。鞠文俊先生 1957年9月调入北京印钞厂,他 素以雕刻风景而著称,第三套人民 币主币的背面图案就是他的代表 作,其中1元券的“天山放牧”极负 盛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