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像作为宗教崇拜的偶像,具有三个特性:一是它的宗教性. 佛悚足大众信徒的崇拜物,在造型上必须遵循严格的宗教教义轨 范,以体现宗教庄严、神圣、慈悲的精神,这就决定了佛教造像有 佛、菩萨、罗汉、明王、护法、祖师等等各种造型。二是它的社会性, 宗教要有人崇拜,就必须与现实社会息息相关,在不同的社会里, 为了让人们易于接受和理解佛教精神,就要随机应变以迎合不同 社会人们的审美观念,这就使各个时期佛教造像呈现出鲜明的时 代特征。其三是它的艺术性,无论宗教性也好,社会性也好,要体 现出来都必须经过艺术手段的加工。所以,对于金铜造像就必须 从造型、时代和工艺三方面来欣赏和鉴定。
鉴定 要正确鉴定佛像,必须具备四方面的知识概念,这就是地理概 念、历史概念、文化概念和宗教艺术概念。必须了解一些古印度和 中国的历史;了解有关的原始文化、印度文化等等;了解与佛教产 生和发展有关的婆罗门教.嘗那教、景教以及各种土著原始宗教, 这样对我们正确判断与选择收藏是有益的。 金铜佛像是一种三维立体的雕塑艺术,也可说是一种特殊的 人体艺术,其主題是一致的,即都是人像,不同的是其面部表情、服 饰、周围的陪伴物、手印、台座等等。所以我们可以把其一般的鉴 定要点归纳为以下六点: ―看标识与座骑,二看手印与座姿,三看面相与体型,四宥细 部与装饰,五看材料与质地,六看铭文与题记。若是以上几点都能 注意到的话,基本上就可以做到正确鉴定了。佛教造像的标识与座骑、手印与座姿都是有定规的,只要注意 仔细观察和对照,就可正确的为一件造像定名’分淸是佛还是菩 萨,究竞是哪尊佛哪尊菩萨。正确的定名是正确鉴定的前提。 面相与体型,是鉴定佛像的关键。佛像的身材比例.肌肉表 现、面部五官,整体风格等等,哪怕是在同一朝代中的不同时期也 是会有许多变化的。如:整个螝晋南北朝时期的造像可分成四个 阶段。第一阶段是西晋一北魏太武帝灭佛,这时的造像基本承袭 :印度的犍陀罗和秣菟罗风格。佛像顶部有高肉髻,头发为卷曲 的蠔形发,圆胖脸似汉人。佛像的服饰有二种,一种是来源于犍陀 罗的通肩大衣,两肩全被覆盖,看不出内衣的样式;另一种是来源 于秣菟罗的偏袓右肩内著“僧祇衣”,外著袈裟式的偏衫样式。菩 萨像头上有花发冠、发窖冠、化佛冠等多种冠饰,一般上身祖露,下 著裙,颈部和胸部有简单装饰。衣纹的表现手法有二种,一种是传 统汉式的阴线刻法一种是犍陀罗式粗重凸起线条刻法。这时期 多四方台座和四足方座,台座有嵌博山炉和脚子的样式。第二阶 段指北魏文成帝一孝文帝即位,与前一时期相比,此时造俅受汉文 化影响渐多。主要表现在佛像的服饰上,由袈裟式的偏衫发展为 “曲领下垂”、“褒衣博带"式的外衣,内仍作“憎祇衣”和方裙。菩萨 像增添了当时妇女流行用的被帛,由两肩下垂交叉于两腿而衣 纹雕刻出现了直平阶梯式的表现手法。 第三阶段指北魏孝文帝一 北魏末年,这一时期造像不但进一步受到汉文化影响,而且更受到 玄学审美观的影响,造像面相变为瘦削形,两眼低垂,沉思状。服 饰变化不大,但在具体表现含蓄简单。如菩萨的头冠较宝嶒表 现不够洧楚,衣服的折角也不甚明显,下裙较宽敞,外衣下部的密 褶更多,在衣纹的表现上,吸取运用了秣菟罗式凸起的细而宽的线 条。第四阶段北魏末一北齐、北周末,这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时期, 具有开陏唐之新风的作用。造像的面相由瘦长的脸型又转化为半 圆的形状。衣着与前期都不同.内著僧祇衣,外以袈裟式大衣敷搭 在双肩上。菩萨的服饰基本不变,只是装饰物增多,头冠上的宝帽 不再向两边飘扬,而是向下垂至肩上,唯一突出的变化是观音的头 冠有纯汉式的,这在前期未见。在衣纹的表现上,原来那种貞平阶梯式衣纹刻法更为稀疏,浅而细,同时还发展出新式的凸起的圆浑 线条。再如:隋庙是两个相连的朝代,这时佛像的整体风格是相近 的,有时甚至一起定为“隋唐时代”,可若是具体分析,还是珥以定 出其时代的。从面相上看,陏代的佛和茬萨均半圆脸细.唐初变得 稍瘦一些。佛俅服饰与前期变化不大,而菩萨的服饰仍是披帔帛, 围长裙,只是衣服的层次更复杂了些,发髫冠变得史低,冠上的宝 褙依然下垂到两肩.项佩項珞,精细乂复杂,从顶部下垂至腿部,有 很好的远视效果。衣纹的表现上,直平阶梯式仍在运用,而表现肌 肉起伏的凸起的线条更为突出。佛座不再以狮子座、方台高束腰 座和四足方座为主,同时出现了许多的束腰形多角式莲座。面相 丰满圆润,鼻高目深,眉与眼、鼻与唇间的距离适宜、线条明朗,给 人以温和庄严的美感,佛头主要为嫌髻.高肉髻和右旋发髻已出现 不多,佛像服饰变化不大。这时由于社会对女性美的大力提但,造 成了菩萨像较大的改变,头部较少有冠带,只作整齐如花的高肉 鲟,上身祖露斜披珞腋,颈项挂满广瓔珞,有的瓔珞与帔枭齐垂至 腿部,下裙紧贴两腿如出水之势,给人以身姿绰约、雍荣华贵的美 感。线条表现上前期的所有手法基本都延续运用^且是糅合几 种线条于一起,灵活运用。但值得注意的是这时期的金铜造像虽 然有其成功的代表作,如法门寺的搾真身菩萨像<堍咸通十三年>, 但从鉴赏角度者,此时的石雕更优秀,在鉴赏时应互相参考。 细部与装饰,可以说这是鉴定佛像时非常实用的小窍门。如: 佛像肉髻低平,在蠔发正中嵌有一顆喾珠,而髻珠装饰产生于 唐末五代时,辽、宋均可见到,以后就不见了。因此,如果一件佛像 是明显有髻珠的,即可大致定于五代一宋,这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又如:辽代金铜佛傢脸部有种共同的特点,就是上下眼睑很臃肿, 肴上去有似睡非睡的感觉。从衣纹上看有一个很要的特点.就 是所谓的“曲蛇纹”一在结迦趺坐的造像两小腿部分各有一条婉曲 如小蛇的衣纹,似走蛇状,这条小纹饰,虽然很不起眼,不注意时很难发现,但是一旦知道这个小窍门,看到风格近辽代的佛像时,很 自然就会注意有没有“走蛇纹”,若是有,定其为辽代也就八、九不 离十了。再如:莲座上的联珠纹也有许多细小的变化,一般说联珠 纹直接落地的时代比较早,可以到元代或明初,而且珠子颗粒大而 饱满的,比颗粒细小的要时代早些。这样的细节有许多,这些小窍 门要灵活运用,而且还需要平时注意积累经验,活学活用。各人的 感受是不同的,所以通过鉴定和收藏,每个人都会产生自己的新感 受和新看法。 材料与质地,是鉴定中最直观的。铜佛像的用料主要包括:青 铜、黄铜、红铜。我们在鉴定时要注意的问题主要有,第一,不同的 时期用铜是不同的,元代以前的铜佛像基本用的是青铜,也有部分 红铜制品。元代以后出现有较多铜锌合金的黄铜及纯铜制作的所 谓红铜佛像,而在青铜上鎏金的佛像就是我们所称的金铜佛像,黄 铜像大多是不鎏金的。第二,同一时期,由于各种原因,会出现不 同的用铜情况。如北魏晚期至东西魏时期,由于石雕佛像的地位 明显提高,铜佛像多数体小量轻,便于信徒们带于身上日夜保护之 用。宋代的铜铸佛像表面光润,打磨精细,富有质感。明代汉传佛 教的造像往往用铜不佳,杂质多易腐烂,鎏金的也少,以漆金常见。 而藏传佛教的造像,特别像那些有永乐、宣德年款的宫廷造像则多 数用料上乘,鎏金很好,历经几百年仍金光闪闪。如今市面上,包 括各大拍卖会上,价髙抢手的以这类像为多。再如:同样是清代, 早、中期特别是乾隆时期,因为国力强盛和帝皇对宗教的崇奉,这 时造的佛像用料特别好,所以乾隆货上手后感觉特别的沉,而清代 晚期以后的佛像手感就要轻许多。第三,不同地区所产,或是受不 同地区影响而生产的佛像,用铜也会有所不同,如:同为藏传佛教 造像,内地宫廷的造像就注重整体鎏金上光,藏地的造像则注重远 视效果镶嵌各种矿物,包括绿松石、青金石等,有的只在脸部鎏金 或贴金。而同为藏地产的造像,由于受到的影响不同用铜也会有不同,受克什米尔影响的造像多以黄铜铸成,澄黄亮丽,他处少见。 同时,眼与手通常以白银来镶嵌装饰,唇部和衣纹则用红铜镶嵌, 显得非常华美。而受尼泊尔影响的造像则多用红铜铸造,鎏金并 镶嵌宝石。 最后要注意铭文与题记的鉴定,铭文与题记是造像本身提供 给我们的文字鉴定内容,一般说佛像上的题记从佛像一出现就已 经有了,最早有纪年的金铜佛像是后赵石虎建武四年的铜鎏 金佛坐像,现收藏于美国旧金山亚洲艺术馆。在南北朝时期和隋 唐时期造像上往往不但有纪年,还有大篇的发愿文。辽、宋、元时 则不多见长篇的发愿文,而是较简单的纪年和作者姓名。明、清时 更简单,多为“大明永乐年施”、“大清乾隆年敬制”等等。当然也有 例外的,如:明代洪武丙子款周定王府造鎏金释迦坐像与故宫所藏 皇宫所造的佛像有较长的发愿文,这些像都是皇家所造,另当别 论。当然,有纪年和题记的佛像也不能一概相信,其中有个真伪的 问题,这在后面将具体说到。 另外在鉴定中,还须注意的一个问题是,必须参照别的艺术门 类。因为一般来说,大型石窟寺是主要依靠国家力量开凿的,而小 型的金铜造像,特别是早期的金铜造像,大部分是由地方或民间铸 造的,其形式较为自由,随意性大,所以为了便于鉴定,我们应参考 那些有名的大型石窟寺中的造像来帮助鉴定。再如:藏传佛教造 像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每尊造像按不同的身份和表现化身,都 分别有各自的颜色,如白、绿度母分别是白色和绿色的。又如:蓝 发表示寂静相,红发表示愤怒相等等。但这种可利用的鉴別方法 多数表现在壁画和唐咔上,所以在鉴定金铜造像时,可以对照一些 唐咔、壁画来辅助鉴定。当然对鉴定来说,最好的参照物就是那些 有代表性的标准器,这就要求我们尽可能地接触、观看一些有名的 藏品,国内各大博物馆特别是像陕西碑林博物馆、故宫博物院和上 海博物馆这样有专题雕刻或是佛教文物陈列的展馆,更是学习鉴定的好地方。 辨伪 凡文物有鉴定必有辨伪,照理佛像作为供奉之物,应是无所谓 作伪的。怛是由于清末以来,随着国内外考古学家和收藏者对佛 像艺术的研究与喜爱不断升温,这些年代久远、造型优美的佛像再 也不是纯粹的崇拜偶像了,而是成了一种代表宗教文化的艺术品。 特别是近年来更成为收藏者寻觅的对象,因此作伪的佛像也如洪 水般泛滥于市场之上,这就要求收藏者在收藏中必先辨伪。金铜佛像的辨伪基本上与铜器的辨伪相似,特别是在铸造工 艺上。这里主要谈一下针对佛像而言较特别的辨伪。―般而言,最易识别的是那些粗制滥造的新佛像,这些佛像往 往大批出现,价格也不经压,可以压至很低廉的价格,这种伪作根 本不是收藏者的寻觅目标,不值一辨。第二类是按真品仿造的,这些佛像制作要考究些,而且往往还 经过作旧,所以比较难辨一些。其中还可分为几小类情况。以真品翻模制造的情况。这是用真品做模再翻制的作伪法, 这样的伪品乍一看整体很像,但具体拿到手上就会有过重过沉的 感觉,铜质也特别坚硬,锈色不自然;若是鎏金的,则多以电镀法鎏 的金,光泽贼亮刺眼,很不自然。古代鎏金用的是水银法,色泽很 沉稳,给人以厚实的感觉,虽经长期的磨蚀会露出铜胎之色,但斑 剥间,古意盎然,这是仿伪之品不可比拟的。再看细部,翻模的伪 品往往在细部会交待不清,因为翻模之品,出模后在衣纹、脸部和 手指等处还必须进行细加工,古代的工匠们在制作佛像时,怀着对 宗教非常虔诚的心情,而且他们多少对佛教教义有一些理解,对佛 经所言的佛之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的要求心领神会,在制作中,尽 力而为。而作伪者则以营利为目的,谈不上对佛教的虔诚之心和 对教义、教规的理解,所以在细加工上缺乏细致求精的精神,甚至 出现不合情理之处。如:佛应具手足柔软相,而伪品手指直愣愣,尖硬如叉,这就可见其真伪之差异。所以细心观察细部是辨伪的 一个关键所在。 以真品为范本,重新制作的情况。这类伪作 品多以比较著名的真品为范本的,而且多是以图录照片为参考的, 因为是根据平面复制立体,所以缺乏立体感和在细部尺寸有错是 难免的,特别是像的背面、底面和局部纹饰,更会有貌合神离的感 觉。在遇到这类伪品时,首先不要大喜过望,因为确实有名品被收 藏家从不起眼之地觅得的情况,但这种被称为“吃仙丹”的情况毕 竞是极少数的,就像是到如今于旧货摊上还想寻到唐宋之名画一 样,真是难而乂难,几乎不可能的事。越是遇到大家名品越是要小 心。^以真品为范本综合创造的情况,在制作前作者往往找一 些真品与名品为参考,但制作时并不以哪一件为范本,而是综合创 作的,这类佛像主要指的是清末民初时古玩行所仿制的佛像,而且 以仿制北魏至唐的佛像为多,唐以后的佛像仿的就少一些了。这 些伪品,若是当真品收人,自然是上当了,但作为“民国仿北魏”、 “民国仿唐代”之品收藏进来,用作参考对象,倒也未必不可。 按传统技艺制造的新佛像,这主要指的是西藏地区的新佛像, 还包括一些法器。西藏地区与邻近的尼泊尔具有数百年以上的制 作佛像的历史,特别是一些偏远地区的工匠们,仍旧忠实地遵循着 古法在制作着各类佛像,他们并不是作伪图财,而是给信徒们提供 崇拜的偶像。所以,他们的作品合乎佛教教理,加之传统技法世代 相延,有一整套标准的制作程序,明淸以来几乎不变。这些佛像原 本并不是作伪之品,但有些古董商将这些佛像加工做旧,以奇货自 居索取高价,这就是另一回事了。我们在收人这类藏品时需特别 小心,这类佛像有鎏金的比较好认一些,因为金水质量不好,或是 以镀黄代替鎏金都可分辨出来。还有一种红铜制作的,不鎏金,古 味颇浓,比较难分辨。但新的终究是新的,仔细推敲一下还是会露 出破绽的,如:因加人了现代工艺,铜铸佛像上有机制打磨的极有 规律的加工痕迹;组合件榫孔结合稳固,榫孔周围磨擦痕迹多,细部凹槽的地方有人工加锈的痕迹等等。 第三类比较容易迷惑人的就是所谓的“移花接木”法作假的伪 品,包括以下情况“数件拼合。就是把失落的残件重新拼凑组 合成一件完整的东西,这往往会出现张冠李戴的错误,把不同时代 的东西凑在一起。如:唐代的座子匕放个北魏的像,或是北齐的佛 像按上个隋代的光背等等,这容易让人产生乍一看有点儿怪、细分 辨又不是仿品的感觉,这就要靠经验来细辨了。真品加伪款。 这自然就是在真品上后刻款,来提髙原物的身价,这在后面款识辨 伪中具体分析。”再就是新、旧拼凑的作伪法,如:缺个座子的 配个新座子,缺个背光的做个新背光等等。这主要是卖家希望残 缺的东西能以完整的面貌出现,卖个好价钱。收藏者若是分清了 哪部分是新的,哪部分是旧的,以相应的价格购进倒也无妨,因为 文物本身历经千百年,残缺了也自有它的残缺美,能够欣赏这种 美,也算是一种品味吧! 最后是款识的辨伪。可分为真品伪款、伪品真款和伪品伪款 三种。作伪者总是希望通过作伪来抬高东西的身价,即使真品也 有人为了使其变为“珍品”而加上款识,往往把年代提早许多。这 其实是一种多余的做法,反而破坏了真品,造成了残品。还有一种 是在真品上刻上正确的年款,如:在明代早期的佛像上刻上“大明 永乐年施”或“大明宣德年施”款,时代是对的,可后加款毕竟破坏 了品相。伪品伪款自然是无一可取,但还有一种所谓伪品真款要 注意一下,这就是前面所说“新旧拼凑”造成的,在真的有款的座子 和背光上加上新佛像’像是伪的,可款是真的。辨淸以上情况,要 求我们看东西要具体全面,不可拘泥于一点、一处,见小不见大。 当然作伪款的人也是会出现许多错误的,若是在鉴定时多少掌握 些历史和佛教知识,便更容易识破作伪者的马脚。如:一件造像若 是出现“北魏……”“北齐……”自然是大错特错,北魏、北齐是后来 史学家的称法,当时的人只能称“大魏……”或“大齐……”才对。 款识的字体和凿刻方法之类辨伪应与讶铜器辨伪有许多相似之 处,前一章已有论述。另外异体字、简化宇是在鉴定佛像题记时常 遇到的问題,如:天泮艺术博物馆藏二佛并坐像有铭文广阐大业二 年王罗侯第(弟)罗文,为过往(亡)阿耶(爷)见存阿娘,敬造多节像躯。”其中弟与第、亡与往、爷与耶,都是通假宇,这种现象很多。 再如……愿使上者生(升)天常以(与)佛会故记之”“……居加 (家)大小…”“干(甘)愿敬心供养……”“……佛弟子郑仪皂 (造)多保(宝)像一区(躯广等等),有的宇还不止一个通假字.如躯 有伛、枢、区等多字,另外还有干支有误的悄况,因为当时的造橡. 产于不同地区,百姓的文化水平低,加之有地方方言的影响,所以 是不足为怪的。遇到这类情況,应特别注意,不可一概而论,断定 是假的,要综合判断。从字体、字形仿制作伪者,多较拘谨呆板,即 使很刻意的模仿仍会餺出破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