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钱币上的轮郭是非常重要的鉴定特征,但经常被没有经验的 收藏者所忽略,赝品古钱也恰恰在轮郭上显现出纰漏。掌握古钱币的 这一特征,就可以帮助我们在鉴别古钱时更有把握。以往很多学者都 将注意力放在文字上,同样造假者也看重文字的效果,但他们忽略了 其他的细节,比如轮郭的深浅.薄厚等细微之处。
在汉代以前,圆钱的背面是没有轮郭的,称为“平背”。从流通 使用的角度讲,没有背郭的钱在使用时,字与字、字与背面会经常磕 碰,以至于将面值字碰掉了,从工艺上讲,如果不在钱范上刻划出背 郭,有可能在浇铸时,多余的铜水会溢出范外。 自汉武帝所铸“五铢钱”开始,方孔圆钱的背面也出现了轮郭。 此一小小的改进,使得钱币在铸造工艺上得到了合理的改进,而钱币的形制也更加完美。大部分古代钱币的文字和轮郭都是正面深,背面 浅,比如: 王莽的"六泉十布” 北魏的“太和五铢” “永安五株” 唐代的“得壹元宝” “顺天元宝” “乾元重宝” “大力元 宝” “建中通宝” 五代的“汉元通宝” “周元通宝” 以及宋、元两朝和明代早期的大部分钱币都有面深背浅的特征。 有些古钱的轮郭特征则是面、背深浅基本相同,比如: 北周的“布泉” “五行大布” “永通万国” 南北朝的“太货六珠” 五代的“天策府宝” 元代的八思巴文“大元通宝” 明代的“天启通宝” “崇禎通宝” 以及宋代徽宗时期的部分钱币.金代的大部分钱币.清代咸丰大钱 等,都具有面,背的深浅也是基本特征。 而明代嘉靖大钱以及后期的钱币,清代小平钱的面背轮郭等,都 比较浅平(嘉靖五钱也有面背都深的)。 |